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系列 > 正文

法与经济学研究院建院二十周年系列活动 法与经济学系列讲座第119讲:国际学术发表的内部视角

711日晚上,由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金融监管法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法与经济学研究院建院二十周年系列活动 法与经济学系列讲座第119讲——国际学术发展的内部视角”于我校海淀校区顺利召开。本次沙龙由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学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徐文鸣主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Charles A. Heimbold, Jr.讲席教授Jonathan Klick,康奈尔学法学院东亚法Jack G. Clarke讲席教授、Journal of Empirical Legal Studies联合主编张永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联合主编何枫Elsevier STMJ全球出版发展出版商刘颖异,香港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刘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彭雅丽担任主讲嘉宾,部分同学参与了此次讲座。

Jonathan Klick教授提出,论文发表是漫长的过程,并且存在很大的随机性,自己认为准备较好的文章可能会被拒绝,而认为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文章却可能被接受这是很难预测的。我们能控制的第一件事就是尽早投出自己的论文,第二件事就是当收到修订要求时,快速回复这些要求。投稿人不需要在格式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因为文章基本不会因为格式被拒,同时建议投稿人确保文章和拟投期刊的风格一致,再进行投稿。在普通的法律评论类型的刊物和专业的法律评论类型的刊物中,建议年轻学者选择发表速度较快的期刊。因为在职业生涯初期,时间是最宝贵和最稀缺的资源之一。应该尽可能多地发表成果,不要过度地关注影响力。多写、尽早发出文章是主要任务,其他事项都不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另外建议将研究的内容全部集中在特定的领域,并且做到极致,会让自己更具备学术影响力。

张永健教授的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美国专业期刊同行评审的准备流程,第二部分是比较中美期刊,探讨人们如何感知两者的差异。首先第一部分,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期刊和部分其他期刊审稿工作流程是非常不同的。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稿件由执行主编在咨询其他编辑后,再决定是否送交同行评审。如果任何编辑提出强烈反对意见,就不太可能继续推进。而部分其他期刊是采用双编辑规则,必须由两位编辑签字同意,人员才能被录用,但是任何一位编辑都可以说拒绝,然后将其驳回。其次,同行评审分为单盲评审和双盲评审。再次,论文需要进行适当的排版,至少不能出现没有一个引用文献的文章而且可以考虑适当引用该期刊已经发表的文章,体现自己对该期刊的了解程度。中美期刊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于美国的同行评审期刊比较注重论文中新颖的论点和精心设计的方案,会容忍瑕疵。而中国期刊因为投稿数量庞大,审稿人往往倾向于找出瑕疵拒稿可以更加重视构建的新颖的论点。如果了解很多有趣的中国问题,当向美国期刊投稿时,需要思考如何吸引美国读者和外国读者,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撰写文章。在北美同行评审的新期刊中,必须明确指出方法和论点的局限性最好的论文并非完美无缺的论文,而是每个部分都有逻辑和规律。

何枫提出,不同的管理类的期刊对于数据的关注度不同,对研究方法偏好不同。对于本土的期刊而言,更多的关注研究方法。某些情况下金融领域的研究人员很难向期刊提交研究成果,可能存在文章本身的原因,也可能存在审稿偏好的原因。在首次提交论文时,注意对文章进行精简,不需要加入太多枯燥的表格,有些稳健性检验实际上毫无意义,因为部分金融研究存在P值操纵的问题,如果想否定结论就可以操纵P值得出否定的数据结果,因此要更重视文章整体的逻辑,需要通过理论讲述文章故事。好的研究主题是成功的一半,尤其是关于中国的研究问题。作为编辑,何枫老师重点阅读摘要和参考文献,看能否作为文章中案例的依据以及是否采用了统一的格式。建议同时进行多篇论文,不断地进行投稿和修改,保持稳定的研究状态研究某个领域,需要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专家此前的研究成果。

刘颖异老师简要回顾学术出版的起源、现状、职责以及学术出版周期等内容后,重点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期刊出版的相关流程。首先需要选择正确、合适的期刊,主要可以通过期刊的目标和范围、接受文章的类型、读者群体、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等进行选择,同时也可以参考老师的建议;其次,投稿后文章进入同行评审阶段,可以帮助确定研究的质量和原创性,为编辑或者评审人员提供在线评审系统等工具,促进评审过程顺利进行编辑、评审专家和读者都希望读到与期刊目标与范围相一致的好文章;最后,文章通常会以传统的纸质印刷和网上开放获取两种形式出版,其中开放获取是指学术研究成果永久免费使用,又细分为金色开放获取和绿色开放获取两种类型。二是,如何成为一位期刊编辑。高质量期刊的衡量标准不只是影响因子,也包括评审标准、评审速度、声誉和内容等因素。成为期刊编辑需要首先在期刊上发表论文,主动提出成为审稿人,提供清晰有力有建设性的审稿报告并及时向编辑返回报告。如果经常为一个期刊审稿,可以向期刊表示有兴趣加入编委会或者担任客座编辑,编辑一个特刊或者主题专刊。如果是咨询委员会成员,可以主动向主编或者编辑表达成为编辑的意愿。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建议与研究群体进行经常性的交流,保持对研究领域的敏度。一些活跃在科研领域前沿、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了解领域的发展情况的科研人员更容易成为成功的期刊编辑。

刘庄老师在评议环节提到,在期刊投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拒稿的情况,但不要因为失败而气馁,努力工作,尝试学习更有趣的话题。在开展研究时,可以尝试回答一般性的理论问题,选择专注于特定领域的期刊,因为特定领域的期刊审稿人对研究背景和发展近况更为熟悉,在论文中就无需对背景和常识性问题进行过多的介绍。同时建议遵循学术标准存档,要跟上应用行业的一些技术性变化。

彭雅丽老师在评议环节提到,在论文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错误,要认真检查避免简单错误的存在,如果错误已经存在可以及时联系编辑老师修改并重新发表文章,办法总比问题多。在查看期刊时可以重点关注在线首发的顶级评论期刊,线上优先出版对年轻学者来说是不错的选择。彭老师非常赞成专注于特定的领域可以迅速积累学术影响力同时也认为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跨领域的研究是值得鼓励的。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上一篇:法与经济学系列讲座第114讲 法律文本的自然语言处理

下一篇:法与经济学研究院建院二十周年系列活动 法与经济学系列讲座第117讲:董事义务与法律责任:中国法与普通法的比较